懸疑推理類小說:
作者:lane_lau
《第七個讀者》,《畫像》(第七個讀者續),《心理罪》(畫像出書版)
《讀者》,由男生宿舍開始,某大學校園不斷發生謀殺案,而且一次比一次詭異、戲劇化。主角方木不斷牽涉其中,在迷惑、恐懼、悲痛中一步步接近了兇案動機和真兇。
《畫像》,發生在《讀者》後幾年,方木去J大讀研,並深受《讀者》案件影響且熟識犯罪心理畫像,而幫助警方破獲連環兇殺案。可平靜的日子沒多久,他的周圍又出現殘忍的連環殺手,而且一樁樁慘案正是對他的考題,是兇手發起的挑戰。
(劇透啊劇透~)
《讀者》,不像之前的推理小說有著嚴密的推理,它的好看不在於真相大白的那一刻,而是前面的過程層層鋪墊驚心動魄。這時候的主角方木同學初出茅廬,並不像個偵探,只是個好奇心強、對一些線索有較強敏感度的大男孩。真兇也不是深藏在幕後需要步步推敲才顯露出來的,他的出現很自然水到渠成,前面提示給予的線索很多了。
《畫像》的結構也像《讀者》,兇手線索比較明確,精彩在過程。方木同學從《讀者》到《畫像》,開始大顯身手。文如其名,就是犯罪心理畫像,注重在由細節推敲兇手描繪,外貌、心理、背景特徵,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對號入座。
不過我不太喜歡過於注重畫像類的推測(如由外貌來推測性格,鼻子挺就說這人頑固)作為主要手段,並影響後續推理情節的。前人總結出來的只是大多數的歸納,面相就只能作為一個大膽假設的旁證。就像裡面的動機一樣,對上了、正確了會讓人覺得佩服,可是我覺得這種例外情況會很多,中國多少人啊,就算有範圍限制,推敲出的外貌性格也不會那麼獨一無二,這裡面運氣的成分很重要。
bug?《讀者》中第二死者劉死後吳找到信了,此時沒有殺人動機啊,方木給的動機(死亡名單)是在第四個死者之後出現的。《畫像》最後地下室的決鬥也不太有真實感。2篇的結局都不滿意,我不崇尚武力對決啊,比較喜歡文鬥(你狡辯我下陷阱之類),最好是跟兇手對對答案,前因後果細節補漏什麼的。可惜這裡結局是揪出兇手就等於大功告成。╮(﹀_﹀" )╭
另,《畫像》比《心理罪》好看很多,《心》作為出書版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,不管描述還是情節,大概過了一遍,《心》中關於未成年人的殘忍虐殺都刪了,文字也精煉了不少,少了很多可看性。不是我說,如今電影大多數都搞刪節版,現在連個探案小說都要弄個閹割版出來,至於嗎?
===========
作者:鬼馬星
《2003紐扣殺人案》
簡東平系列,案件就圍繞5顆人血紐扣展開,據說那是用被害者的血製成的人血紐扣,而且是收藏家們爭相收購的目標,顆顆價值連城。為了掩埋過去的罪惡,卻反而堆積起了更多的罪惡……
[0回]
PR